當我們啟動電腦進入作業系統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啟動畫面,接著會來到登入管理畫面,請用戶輸入帳號密碼,驗證無誤後便會登入你的桌面環境。
為什麼要稱作桌面環境呢?因為起先電腦的使用環境即是仿效日常工作時所用的「桌面」,桌面上可以擺放常用或想處理的東西,像是常用的程式、想工作的文件等。為了方便工作,也設計了可以隨時切換程式的工作列。另外還有通知系統狀態,或是程式狀態的系統匣,程式們會縮成小圖示擺放其中,平時隱藏起來,等候使用者有空時點按取得訊息或處理。
桌面環境除了具備基本的視窗管理功能、基本介面操作之外,還提供各種易用程式方便使用者工作,例如檔案瀏覽器、文字處理器、圖片檢視器、音樂播放器、網頁瀏覽器、郵件閱讀器、行事曆... 等,幾乎已可應付日常生活之用。
但近來桌面環境的典範已開始移轉,各家桌面環境的設計者與開發者大多重新思索桌面環境的未來,試圖重新定義桌面環境的使用體驗。當然,有人思想前衛,也有人想維持穩定,還有人試著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。
GNOME 3 的設計大量參考各種常見的使用介面,因此能從中學習經典與精良之處,並開創出自己的路來。GNOME 3 以專注眼前不干擾工作、輕鬆概覽系統發生的大小事為理念,設計出獨具的 GNOME Shell 操作方式。平時畫面上方有一道橫列,正中央是目前的日期時間,點按下去可以看到最近的行事曆,而行事曆和 GNOME 中 evolution 程式的行事曆相整合,最右方是各式常駐程式圖示,像是輸入法、無障礙輔助科技、音量、藍牙、網路、使用者選單等,方便使用者更動相關設定。此外,所有與通知相關的功能皆整合在畫面右下方的熱角中,像是 empathy 即時通訊程式中從其他人傳來的訊息、可卸除裝置的插入提示、Rythmbox 的播放提示等,平時隱藏起來,只在事件發生時才彈出提示一段時間,若之後想再觀看訊息,只要讓滑鼠游標向右下方的熱角撞擊,就能快速一覽系統通知。
使用者選單也與 GNOME 中的 empathy 即時通訊程式相整合,可以設定是否上線;而也可設定是否彈出顯示 GNOME 的任何通知訊息,讓訊息對工作干擾減到最低;此外,整合良好的「系統設定值」也在這裡,用戶可以透過它輕鬆修改相關設定。
只要將滑鼠游標向畫面最左上方的「熱角」撞擊過去,就換展現出「概覽」畫面,左方有常用程式的快捷欄,正中央擺放正在處理程式的視窗縮圖,右方擺放動態桌面,可以隨時將程式放在其他桌面,以分門別類管理要處理的不同事項。
為了簡化桌面環境的使用,GNOME 預設情況下移去了不少受眾人喜愛的功能,像是更換佈景主題、應用程式工作列... 等,但由於 GNOME 桌面環境可使用其自家的類 Javascript 語言 Gjs 打造,程式設計師也可以輕鬆為其打造擴充功能。GNOME 也打造了 GNOME Extension 網站,讓大家皆可放置自己打造擴充功能與他人分享。佈景主題的更換、Alt + Tab 組合鍵的程式切換畫面、應用程式工具列等,都能從這裡取得,也能輕鬆安裝、移除,所以能放心嘗試,打造成最適合自己的桌面環境。
Unity 環境中最重要的特色為 Dash。螢幕畫面最左方則放置設計的常用「啟動器」,啟動器除了常駐的 Dash 主目錄、桌面切換器與回收筒外,也可以是自訂的應用程式、卸除式磁碟裝置。 Dash 主目錄中還提供了兩個其他桌面環境沒有的功能,一是 HUD (即抬頭顯示器),另一是各種濾鏡 (lens)。濾鏡可以讓使用者輕鬆從系統中存有的眾多內容中濾出想要的東西,像是常用濾鏡主要顯示最近使用過的程式、檔案等,音樂濾鏡可以過濾音樂年代、曲風、演出者等;程式濾鏡提供各種分類,還有已安裝、可安裝,方便找尋程式等。
Canonical 並沒有重新自製整個桌面環境,而是直接從 GNOME 改製而來;除了對預設無法切換佈景主題的 GNOME 製作出此功能,還提供 Unity 環境的隱私設定... 等,雖其餘層面全與 GNOME 相同,但仍可見到 Ubuntu 為 Unity 所下的苦工。
KDE 4 是 Linux 下最早重新設計桌面概念的桌面環境,提出「Plasma 桌面」的概念。什麼是 Plasma 呢?其實 Plasma 是人身體中的「血漿」,但一個桌面環境概念怎麼會以血漿作為比喻呢?學過國高中生物的都知道,人體中的血漿承載許多物質,也容納許多種細胞在其中,各種細胞各司其職,做好分內的事情。Plasma 桌面便是取用同個概念,讓使用者在桌面上可以自行指定想擺放的 Plasmoid (意指 Plasma 中的小東西),像是資料夾檢視、圖片檢視、音樂播放控制、行事曆、電源管理... 等,各自處理你想他們去辦妥的事。
使用者不僅可以設定出類同以往傳統桌面的行為,也可以拋開舊的枷鎖,天馬行空的做出自己合意的桌面。此外也提供不同的預設「活動」切換功能,讓你可以在不同的活動下設置不同的 Plasma 桌面配置,供使用者在不同的作業情況下輕鬆更換。
KDE 的開發者在 2008 年發布了 4.0 版供大眾測試,但使用者多習慣傳統桌面,引起許多批評浪潮,陸續以使用者的意見進行改善,也加回許多類同傳統桌面行為的 plasmoid,像是傳統選單、桌面資料夾檢視... 等,甚至還提供有趣的 plasmoid 旋轉功能,可以將各個 plasmoid 隨意轉動。
KDE 環境中提供的程式、服務不少命名皆取自生物學、物理學上的專有名稱,例如可檢視各類文件檔案的檢視器名為 Okular,取自英文 Ocular 的視覺之意;音效服務程式 Phonon 是聲子之意,雖聲子理論以被推翻,已知聲音是透過介質傳播,但仍有向學理發展致敬的意味。
KDE 在後續的版本中不斷改進,並提昇穩定性,不少 Linux 散發版也採用 KDE 作為預設的桌面環境,像是 openSUSE、Chakra、Mageia... 等,其中由以 Chakra 為最,力主打造純 KDE 環境,以確保 KDE 在各軟體領域皆有出色軟體可供選用。
xfce 桌面環境輕巧易用,並提供各式軟體,除了預設的傳統桌面樣式之外,使用者還可以自訂新面板,也可在任意面板上輕鬆加入想添加之面板程式,例如時鐘、系統資源監視、快捷圖示、電源使用狀態... 等,因此能調整出自己最舒適的桌面配置,以及使其合乎己用。
xfce 是目前傳統桌面環境的最後擁護者之一,如果相當習慣傳統桌面,或無法適應新式桌面的使用者,可以考慮改用這套成熟穩定的桌面環境。
LXDE 旗下的程式以 GTK+ 打造,若已有輕量快速的工具或程式可用,便利用它來打造出更輕快的程式;若眼前無好用的工具或程式可利用,便自己重新打造一套,下了相當大的決心與苦工。
LXDE 整體使用體驗與傳統桌面環境無太大差異,若您的家中有較老舊或運算能力較差的機器,可以採用以 LXDE 桌面環境的 Linux 散發版,或許使用後會有令人驚異的體驗。
為什麼要稱作桌面環境呢?因為起先電腦的使用環境即是仿效日常工作時所用的「桌面」,桌面上可以擺放常用或想處理的東西,像是常用的程式、想工作的文件等。為了方便工作,也設計了可以隨時切換程式的工作列。另外還有通知系統狀態,或是程式狀態的系統匣,程式們會縮成小圖示擺放其中,平時隱藏起來,等候使用者有空時點按取得訊息或處理。
桌面環境除了具備基本的視窗管理功能、基本介面操作之外,還提供各種易用程式方便使用者工作,例如檔案瀏覽器、文字處理器、圖片檢視器、音樂播放器、網頁瀏覽器、郵件閱讀器、行事曆... 等,幾乎已可應付日常生活之用。
但近來桌面環境的典範已開始移轉,各家桌面環境的設計者與開發者大多重新思索桌面環境的未來,試圖重新定義桌面環境的使用體驗。當然,有人思想前衛,也有人想維持穩定,還有人試著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。
GNOME
GNOME 全名 GNU Network Object Model Environment,GNU 網路物件模型環境。GNOME 3 的設計相當新穎,頗有向平板靠攏的意味,但在一般電腦上使用仍又不失易用性與可用性。GNOME 3 的設計大量參考各種常見的使用介面,因此能從中學習經典與精良之處,並開創出自己的路來。GNOME 3 以專注眼前不干擾工作、輕鬆概覽系統發生的大小事為理念,設計出獨具的 GNOME Shell 操作方式。平時畫面上方有一道橫列,正中央是目前的日期時間,點按下去可以看到最近的行事曆,而行事曆和 GNOME 中 evolution 程式的行事曆相整合,最右方是各式常駐程式圖示,像是輸入法、無障礙輔助科技、音量、藍牙、網路、使用者選單等,方便使用者更動相關設定。此外,所有與通知相關的功能皆整合在畫面右下方的熱角中,像是 empathy 即時通訊程式中從其他人傳來的訊息、可卸除裝置的插入提示、Rythmbox 的播放提示等,平時隱藏起來,只在事件發生時才彈出提示一段時間,若之後想再觀看訊息,只要讓滑鼠游標向右下方的熱角撞擊,就能快速一覽系統通知。
使用者選單也與 GNOME 中的 empathy 即時通訊程式相整合,可以設定是否上線;而也可設定是否彈出顯示 GNOME 的任何通知訊息,讓訊息對工作干擾減到最低;此外,整合良好的「系統設定值」也在這裡,用戶可以透過它輕鬆修改相關設定。
只要將滑鼠游標向畫面最左上方的「熱角」撞擊過去,就換展現出「概覽」畫面,左方有常用程式的快捷欄,正中央擺放正在處理程式的視窗縮圖,右方擺放動態桌面,可以隨時將程式放在其他桌面,以分門別類管理要處理的不同事項。
為了簡化桌面環境的使用,GNOME 預設情況下移去了不少受眾人喜愛的功能,像是更換佈景主題、應用程式工作列... 等,但由於 GNOME 桌面環境可使用其自家的類 Javascript 語言 Gjs 打造,程式設計師也可以輕鬆為其打造擴充功能。GNOME 也打造了 GNOME Extension 網站,讓大家皆可放置自己打造擴充功能與他人分享。佈景主題的更換、Alt + Tab 組合鍵的程式切換畫面、應用程式工具列等,都能從這裡取得,也能輕鬆安裝、移除,所以能放心嘗試,打造成最適合自己的桌面環境。
Unity
Unity 環境的創立要追溯至當年 EeePC 盛行之時,有許多愛好者與團體試圖做出可讓小筆電採用的桌面環境,Canonical 公司也做出 Ubuntu Netbook Remix 介面供使用者下載,但後來有個全新點子發酵了,他們思考著小筆電螢幕小,又是 16:9 相當扁,畫面中垂直向無法容納太多內容,想要減少垂直向螢幕像素的使用,因此提出全域選單列的概念,將程式的選單列挪至最上方固定起來,並與程式標題列合併,將兩者合為一體,平時顯示標題,但當滑鼠游標往上移動至標題列便自動切換為選單列,以往的視窗則只剩內容邊框但仍可移動。Unity 環境中最重要的特色為 Dash。螢幕畫面最左方則放置設計的常用「啟動器」,啟動器除了常駐的 Dash 主目錄、桌面切換器與回收筒外,也可以是自訂的應用程式、卸除式磁碟裝置。 Dash 主目錄中還提供了兩個其他桌面環境沒有的功能,一是 HUD (即抬頭顯示器),另一是各種濾鏡 (lens)。濾鏡可以讓使用者輕鬆從系統中存有的眾多內容中濾出想要的東西,像是常用濾鏡主要顯示最近使用過的程式、檔案等,音樂濾鏡可以過濾音樂年代、曲風、演出者等;程式濾鏡提供各種分類,還有已安裝、可安裝,方便找尋程式等。
Canonical 並沒有重新自製整個桌面環境,而是直接從 GNOME 改製而來;除了對預設無法切換佈景主題的 GNOME 製作出此功能,還提供 Unity 環境的隱私設定... 等,雖其餘層面全與 GNOME 相同,但仍可見到 Ubuntu 為 Unity 所下的苦工。
KDE
KDE 全名 K Desktop Environment,即 K 桌面環境,選用 K 的理由是因為該桌面環境能在 Linux 上良好運行,可提供絕佳的使用體驗,因此選用了英文字母中在 L 之前的 K。KDE 4 是 Linux 下最早重新設計桌面概念的桌面環境,提出「Plasma 桌面」的概念。什麼是 Plasma 呢?其實 Plasma 是人身體中的「血漿」,但一個桌面環境概念怎麼會以血漿作為比喻呢?學過國高中生物的都知道,人體中的血漿承載許多物質,也容納許多種細胞在其中,各種細胞各司其職,做好分內的事情。Plasma 桌面便是取用同個概念,讓使用者在桌面上可以自行指定想擺放的 Plasmoid (意指 Plasma 中的小東西),像是資料夾檢視、圖片檢視、音樂播放控制、行事曆、電源管理... 等,各自處理你想他們去辦妥的事。
使用者不僅可以設定出類同以往傳統桌面的行為,也可以拋開舊的枷鎖,天馬行空的做出自己合意的桌面。此外也提供不同的預設「活動」切換功能,讓你可以在不同的活動下設置不同的 Plasma 桌面配置,供使用者在不同的作業情況下輕鬆更換。
KDE 的開發者在 2008 年發布了 4.0 版供大眾測試,但使用者多習慣傳統桌面,引起許多批評浪潮,陸續以使用者的意見進行改善,也加回許多類同傳統桌面行為的 plasmoid,像是傳統選單、桌面資料夾檢視... 等,甚至還提供有趣的 plasmoid 旋轉功能,可以將各個 plasmoid 隨意轉動。
KDE 環境中提供的程式、服務不少命名皆取自生物學、物理學上的專有名稱,例如可檢視各類文件檔案的檢視器名為 Okular,取自英文 Ocular 的視覺之意;音效服務程式 Phonon 是聲子之意,雖聲子理論以被推翻,已知聲音是透過介質傳播,但仍有向學理發展致敬的意味。
KDE 在後續的版本中不斷改進,並提昇穩定性,不少 Linux 散發版也採用 KDE 作為預設的桌面環境,像是 openSUSE、Chakra、Mageia... 等,其中由以 Chakra 為最,力主打造純 KDE 環境,以確保 KDE 在各軟體領域皆有出色軟體可供選用。
xfce
xfce 的作者 Olivier Fourdan 設計 xfce 的理念是「設計為可作為實際應用,快速載入及執行程式,並減少耗用系統資源」。xfce 桌面環境輕巧易用,並提供各式軟體,除了預設的傳統桌面樣式之外,使用者還可以自訂新面板,也可在任意面板上輕鬆加入想添加之面板程式,例如時鐘、系統資源監視、快捷圖示、電源使用狀態... 等,因此能調整出自己最舒適的桌面配置,以及使其合乎己用。
xfce 是目前傳統桌面環境的最後擁護者之一,如果相當習慣傳統桌面,或無法適應新式桌面的使用者,可以考慮改用這套成熟穩定的桌面環境。
LXDE
LXDE 是臺灣開發者 PCMan 主導的桌面環境計畫,在各種桌面環境提供的程式逐漸變重、變慢的情況下,PCMan 認為需要打造出更輕量的桌面環境,減輕硬體負擔這個反潮流宗旨儼然是當今時代的一股清流。這套桌面環境的名稱為 Light X Desktop Environment,即是輕量級 X 桌面環境之意。LXDE 旗下的程式以 GTK+ 打造,若已有輕量快速的工具或程式可用,便利用它來打造出更輕快的程式;若眼前無好用的工具或程式可利用,便自己重新打造一套,下了相當大的決心與苦工。
LXDE 整體使用體驗與傳統桌面環境無太大差異,若您的家中有較老舊或運算能力較差的機器,可以採用以 LXDE 桌面環境的 Linux 散發版,或許使用後會有令人驚異的體驗。
留言
張貼留言